一部熱映的“封神”電影,將商王朝推入我們視野。談及唐宋明清,我們自覺親近,可提起商朝,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朝代,似乎總因格外久遠而煙霧繚繞的。褪去神話的面紗,真正的商朝,到底是怎樣一個朝代?
在那個蠻荒又初顯文明的時代,大家過著什么樣的生活?讓我們一起穿越三千年,回到殷商——3600多年前,商朝開國國君成湯定都于鄭州,是為亳都??缭角陼r空,商代先民修筑的城墻依然屹立在管城這片土地,商代王城遺址也不斷有驚世發(fā)現(xiàn)。
《封神》是基于“武王伐紂,周人代商”的史實,故事背景的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姬昌手握蓍草進行占卜,這出自文王握草以數(shù)占卜的典故。商周時期,除了握草占卜外,還有一種更廣為流傳的占卜之法,即龜甲占卜。
用火在牛胛骨或龜腹甲上燒炙,甲骨的背面便出現(xiàn)裂紋,商人稱它為“兆”,再根據(jù)“兆”的形狀來斷吉兇。這便是早期成熟漢字體系文字的代表——甲骨文的由來。
甲骨是中國商周時期用于記錄占卜內容和其他文字的龜甲和獸骨的總稱。作在鄭州商城遺址,出土了最早的成句甲骨文——11字甲骨,而它,在年代上足足比殷墟甲骨文早了300年。
“鄭州商城出土的11字甲骨,意義重大。鄭州商文明見證了漢字書寫系統(tǒng)的形成。”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11字甲骨,鄭州商城還出土了朱書文字,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朱書文字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鄭州商城出土的甲骨文和朱書文字與殷墟甲骨文一脈相承,這與鄭州作為商代早期都城“亳都”、殷墟作為商代晚期都城的歷史軌跡不謀而合。
電影中大量的青銅美學元素,尤其是商王殷壽的龍德殿中磚塊刻有復雜的饕餮紋,讓人得以一窺商朝這個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代。
商周青銅器以品類豐富、造型優(yōu)美、紋飾華麗、制作精巧、風格獨特而著稱,最重要的是以鼎為代表的禮器,酒器也是重要的一類。在電影中,殷壽擊敗冀州侯蘇護后,將蘇護的人頭裝盛于青銅容器內,這一行為的淵源大致能追溯到人頭青銅甗。
那是一個等級極森嚴的社會,貴族使用青銅器、小民百姓使用陶器。貴族出行和軍隊征戰(zhàn)的馬車,車身有精美的青銅佩飾。商人信天命,但隨著年代變化,祭祀用的陶器由大到小、由精致到粗糙,人們對自然神靈和祖先之崇拜,終于從敬畏到超然。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里的青銅展品體現(xiàn)了古代人們生活的細節(jié)
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中,造型端莊凝重,裝飾紋樣神秘,充滿幻想的色彩,莫過于作為獸面紋銅方鼎,又名杜嶺一號方鼎,通高100厘米,口長62.5厘米。重86.4千克。紋飾以獸面紋和乳釘紋為主。
現(xiàn)存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銅器
鉞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外形像斧,但比斧大,由首部弧刃、長柄構成,可劈砍,是一種集王權與軍權、兵器與禮器為一身的國之重器。根據(jù)古文獻和器物銘文的記載,古代的“王” 字即是鉞之形態(tài)。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院藏的這件獸面紋銅鉞,鉞身薄而寬,兩角外移,鉞身中部鑄有一組獸面紋,雙角彎曲外聳,鏤空的大嘴上部有三角形尖齒,額部有獸紋,面部表情獰歷。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先秦詩經(jīng)《商頌·玄鳥》曾經(jīng)記載了一段商王朝的神話故事,后世的司馬遷寫下《史記·殷本紀》。
3600年前,商湯在鄭州建立開國之都“亳”,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商文明在這里形成與發(fā)展起來。鄭州商代都城是公認的商代早期王朝都城,它代表的商文明,集合了國家、城市、青銅器、文字四個文明要素,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位于管城區(qū)東大街上的鄭州商都遺址國家考古公園內,目標定位為綜合展示鄭州商城考古科研、保護歷程、文化闡釋的專業(yè)平臺。在這里來生動得感受巍巍亳都吧!
10月27日,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會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鄭州美寓人才公寓10名青年人才代表參加大會。
詳情內容 > >